老舍曾派孩子排隊買《魯迅全集》當“鎮宅之寶”
《作家老舍》——圖文敘說大作家老舍一生 一家五口人一無所有 成了“四大皆空”的人
老舍先生是喜歡書的,喜歡讀書,也喜歡買書和藏書。
早在英國的時候,他縮衣節食,省出錢來,買了包括莎士比亞原版全集在內的不少書,竟然長期挨餓,得了胃下垂。
可是,日本軍國主義一九三七年發動的侵略戰爭讓他成了無書的人。辛辛苦苦積累起來的圖書全部喪失掉,讓他十分傷心,從此不敢再存書。
“七七” 事變之后,由于形勢緊張,8月13日老舍先生只身由青島退到濟南,兩天后,夫人和三個孩子也來到濟南,住進齊魯大學,但書籍、行李和家具全剩在了青島,遂托至友想辦法日后送到濟南。九月初大學開學,但開學沒多久即停課,教師和學生幾乎走光。等到11月15日,守軍主動炸毀黃河鐵橋,黃昏時老舍先生提起小箱子趕到車站,經朋友幫忙,由車窗中擠進最后一趟離開濟南的火車,落在擠在車廂中撤退的士兵當中,逃到武漢,開始了流亡生活,而家屬則留在濟南。
家中所存雜志有四大筐之多,由青島逃出之前,為了減輕累贅,全部賣掉,僅得四十銅板?;馉t、小孩的臥車,和老舍先生全份的刀槍劍戟全部扔掉。主要家具和書籍全由鐵路上的朋友送到了濟南。老舍先生將自己的書籍、字畫,全部打了箱,寄存在齊魯大學圖書館里。
一年之后,夫人和孩子離開了已經淪陷的濟南,由娘家嫂子接回北平,家具等大件又全部扔掉。這次最慘重的損失是書籍、字畫和
書信。書籍和字畫仍存在圖書館,后來齊大成了日本人的兵營,連校內地上的青草都被日本軍馬啃光了。那些書籍、字畫最終下落不明,徹底遺失了。書信,其中包括老舍先生和胡絜青先生的早年情書一百余封,被夫人臨走時藏在齊大校園內長柏路二號樓下的大洋鐵爐子體內,最后也是不知所終。
從此,老舍先生和家人,五條人命之外,一無所有,成了“四大皆空”的人。
六十年代初新版《魯迅全集》問世時,老舍先生曾派孩子在第一時間到王府井新華書店去排隊,搶購了一套精裝本,充當自己的鎮宅之寶,并把周恩來總理在四九年第一次文代會時委派諸多大文學家聯名寫的邀請信藏在《魯迅全集》的某一卷中,那封信是盛情邀請老舍先生回國的。此舉,像這封信自身一樣,標志著一個新時期的開始,也為結束“四大皆空”劃了一個完美的句號。
老舍先生創作《四世同堂》時用英文講“故事會”
一九四三年,老舍先生的三個孩子由媽媽胡絜青和一名跟家人一樣的女傭陳媽帶領,千辛萬苦,走了五十多天,徒步橫穿河南,逃出了淪陷區,來到大后方重慶和老舍先生團聚。
這時,老舍先生住在重慶郊外北碚鎮。據我的回想,當時在老舍先生身旁的確沒有發現任何書籍。房中倒是有一架竹制簡易書架,可惜,上面空空如也,全然無書。此時,他已下定決心,不再存書,免得日后損失了傷心,書還是由公眾圖書館去保存吧。
有一個時期,老舍先生借閱了一些英文書來看,白天在寫作的空隙之間大聲地朗讀。大聲朗讀英文,這本是他的一種習慣,以后也一直維持著。晚上,等到孩子們下了課,兩位姓蕭的朋友也下了班,吃了晚飯,圍坐在院中,由老舍先生宣講英文小說中的故事,像說書一樣,繪聲繪色,十分生動,很吸引人。講累了,便“且聽下回分解,明日再講”。這樣的故事會持續了很長時間。這個時候,正是老舍先生創作《四世同堂》第一部的時候。
老舍先生倡導念書,尤其是外文書,哪怕是完全無關的書;寫累了,念一念,換換腦子,是一種休息,偶爾還會有意外的啟發,產生新的靈感,一個解決難題的契機說不定就此誕生,總比想不出好詞楞想楞憋更好一些,往往有出其不意的奇效。
老舍先生本來是教書匠,在抗戰前,在大學教書是要寫講義的。只見他整天坐在圖書館里埋頭備課,閱讀了大量參考書,做過大量筆記,只在假期才進行小說創作。他的一部《文學概論講義》,居然引用了一百四十多位古今中外學者、作家的論述、作品和觀點。就是后來不教書了,他依然保留了摘記筆記的習慣。
【基本信息】
作者:舒乙
定價:76元
出版時間:2014年10月
出版社:中國青年出版社
【內容簡介】
作為老舍唯一的兒子,舒乙深情回顧了父親的一生,使我們看到了老舍作為一個大文學家,其一生的創作和生活的必然聯系,也看到了這位大作家的音容笑貌和為人處世等等細節。
本書的大部分章節是舒乙寫父親的處女作,大量圖片也是以前沒有公開發表過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