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這十年】信陽:譜寫“美好生活看信陽”絢麗新篇章
河南經濟報 記者 楊佳月
10月8日,河南省委宣傳部召開“河南這十年”主題系列信陽專場新聞發布會,重點解讀黨的十八大以來,信陽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的有關情況,并回答記者提問。
扛穩糧食重任 糧食產量連續14年穩定在110億斤以上
發布會上,信陽市委副書記、市長陳志偉介紹,黨的十八大以來,信陽地區生產總值連續跨過2000億元、3000億元大關,年均增長7.2%。系統實施“1335”工作布局,即圍繞塑造“美好生活看信陽”品牌,確立“鄂豫皖省際區域中心城市、大別山(豫南)高效生態經濟示范區、長三角產業協同創新區”三大定位,努力實現“思想觀念、營商環境、基層基礎”三大突破,著力推進產業綠色崛起、花園城市建造、鄉村振興扛旗、交旅文創出彩、品質生活引領五項重點工作。
同時,信陽堅持以鄉村振興統攬縣域經濟社會發展全局,著力推動鄉村振興,扛穩糧食安全重任,糧食產量連續14年穩定在110億斤以上,占河南省近10%、全國近1%。循序漸進扎實推進“十百千萬”工程,在十個縣區各建一個鄉村振興示范區,全市建設一百個示范引領村、一千個生態宜居村,其余自然村實現人居環境整治達標,抓點帶面推進鄉村振興全面落地,走出了革命老區全面脫貧后實現農業強、農民富、農村美的新路子。
堅持高質量發展 信陽高新區升級為國家級高新區
陳志偉表示,信陽市三大產業實現融合協調發展,經濟由高速增長邁向高質量發展階段。與2012年相比,第一、二產業比重分別下降7.4和5.3個百分點,第三產業比重上升12.7個百分點。
堅持項目為王,開展“三個一批”活動,明港機場、出山店水庫建成投用,信陽港·淮濱中心港開航運營,南信合高鐵、京港臺高鐵阜陽至黃岡段即將開工。以創新為第一動力,實施高新技術企業倍增計劃和科技型中小企業“春筍”計劃,中原學者工作站、入庫國家科技型中小企業等數量在河南省靠前,信陽高新區升級為國家級高新區。
信陽市委、市政府以未來人居科技產業為主線,在各縣區構建主導產業加特色產業“1+1”產業布局,加快打造智能制造、電子信息、綠色食品、時尚紡織、綠色建造等千億級產業集群,培育壯大綠色能源、生物醫藥、節能環保等百億級產業集群,明陽智慧能源、杭蕭鋼構、萬華生態、小米等一批頭部企業簽約落地。
深挖紅色文化 打造大別山精神高地
信陽市深度挖掘信陽紅色文化和大別山精神內涵,著力講好“四個故事”,用好大別山干部學院、何家沖學院等紅色教育資源,打造紅色文化傳承區和大別山精神高地。
做優縣區“頂線”、做強鄉鎮(街道)“中線”、做實村(社區)網格“底線”、暢通聯動指揮“豎線”,“王”字型治理架構初步構建。全面開展“能力作風建設年”活動,深入推進“服務企業、服務群眾、服務基層”大比武,用黨員干部的主動,贏得社會各界的互動,凝聚建設美好生活的共同行動。
陳志偉表示,信陽將堅定走好生態優良、生產高端、生活更好的發展路子,奮力譜寫“美好生活看信陽”絢麗新篇章。
編輯:晏語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