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陽生態旅游迎來大發展
良好的生態環境賦予了信陽豐富的旅游資源,近年來,信陽緊緊圍繞打造“中國山水旅游休閑度假目的地”和“中國中部區域性文化旅游中心”的目標,立足“山、水、紅、茶、林、寺、根”等旅游資源要素,堅持以特色文化旅游引領區域經濟發展,加快旅游業升級轉型,大力推進旅游基礎設施建設,完善旅游要素配套建設,打造了雞公山、南灣湖、靈山、鄂豫皖革命紀念館、鄂豫皖蘇區紅色首府、黃柏山、金剛臺、湯泉池等一批精品景區,同時通過“一廊、兩帶、四區”生態旅游發展,全力打造中國山地旅游休閑度假目的地,目前正呈現一幅紅綠輝映、古今交融、山水生態、休閑宜居的美麗畫卷。
山清水秀,林密茶香,生態資源豐富
信陽生態資源豐富,信陽的美體現在“山、水、林、茶”等四個方面,大別山橫貫信陽南部,淮河橫穿信陽北部,溪流縱橫、河流眾多,大山有別,水佳為淮,既具北方陽剛之氣,又顯南方靈秀之韻。山區和丘陵面積占到全市總面積的3/4以上,森林覆蓋率為34.44%,部分縣區高達70%以上,現有國家級森林公園3處、省級森林公園6處,國家級自然保護區3處,是純自然、原生態的佳境。信陽居于中國傳統產茶區的最北端,現有茶園面積210余萬畝,所產的信陽毛尖為全國十大名茶之一,曾與茅臺酒一起榮獲1915年巴拿馬萬國博覽會金獎。置身于信陽,滿眼都是連綿的茶山,風過茶香溢滿城,是體驗山水田園生活、享受清新陽光空氣、休閑養生度假的目的地。
在保護中發展,在發展中保護
信陽牢固樹立“環境興旅”觀念,大力提倡環境友好型生態旅游,將旅游發展與生態環境和生物多樣性保護有機結合起來,堅持不以犧牲生態環境為代價,嚴格按照環境保護原則實施旅游資源開發,旅游景點開發依法進行環境影響評價,加強對旅游區、旅游項目的生態環境監察,堅決杜絕在自然保護區的核心區與緩沖區、飲用水源地一級保護區等需要特殊保護的地區實施旅游開發項目。在自然保護區的實驗區、重要生態功能保護區的旅游開發建設中,不得建設污染環境、破壞資源或者景觀的生產設施,不斷完善旅游景區(點)資源及污水處理、垃圾收集處理等環境保護基礎設施與措施,加大旅游資源環境保護建設資金投入力度,使旅游業在保護中發展,在發展中保護,實現旅游經濟效益、社會效益和環境效益相統一。
將生態理念融入城市建設中,進一步提升宜居城市魅力
良好的生態環境既是信陽的品牌,也是信陽長遠發展的最大優勢,堅持把生態理念融入城市建設全過程,進一步提升宜居城市魅力。信陽大力實施”碧水藍天“工程和林業生態市建設,保護自然山體、水體,形成大面積、高容量的綠色開敞空間,嚴禁破壞山體、植被、水系,堅持以人為本,將公共基礎設施與服務設施的統籌安排和同步建設,為居民創造了更加和諧便捷的生活環境。目前,信陽已在中心城市規劃建設了賢山、龜山、震雷山、金牛山、龍飛山、羊山等“六山”公園,不斷擴大綠帶,增加綠量,進一步促進了山、水、林、城一體融合發展,提升了“山水信陽、休閑茶都”的城市品牌。同時,將生態文明建設納入科學化、法制化、國際化的軌道,與聯合國開發計劃署合作,實施了淮河源國家重點生態功能區保護與建設和淮河源生物多樣性保護與可持續利用等項目,為信陽在中部地區打造一個藍天白云、山清水秀和河暢岸綠的森林式、園林化、環保型、可持續發展的生態宜居城市提供了有力支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