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坑塘改造,政府補貼”,是平橋區為鼓勵基層和群眾興建農田水利工程所實行的以獎代補政策。澇時蓄水,旱時抗旱,而這樣的民生工程在平橋區胡店鄉卻成了“假把式”“豆腐渣”甚至連面子都蓋不住的“民怨工程”,不僅造成財政資金的極大浪費,更嚴重影響了黨的好政策落地。
近日,本網接到群眾舉報,稱今年剛修的水塘成了連面兒都蓋不住的“垃圾”工程,嚴重影響了生產生活。根據舉報線索小編近日來到位于胡店鄉東南側的楊崗村劉小灣組,在劉小灣組,這口十三畝多的水塘緣何引發民憤?
當地村民表示,這口水塘存在的問題一看便知,其他地方的水塘都包有水泥護坡,整個胡店鄉前期修的水塘大部分都是只包了很小的面積,現在修的直接連護坡都不包了,這口塘的西南角已經垮下來一大片了。
“修塘之前工作人員表示清理出來的淤泥放到田里以后會鋪平,不會影響下一季的種植,但是幾個月了清理出來的淤泥目前大部分仍然堆放在農田里,這馬上都快過年了,出門打工的農民回來看到稻田成了這個樣子肯定不愿意。另外修水塘階梯、入水口、排水口所用的水泥都存在問題,澆了不知道多少次水,凝固的效果還不如干了的粘土!多次反映以后施工方又在表面刷了一邊水泥漿。兩個排水口其中還有一個是假的,根本無法排水?!备浇迕裾f道。
為驗證村民所述的真實性,小編在一處入水口處看見水面交界的位置確有明顯的后期粉刷痕跡,下側未二次粉刷的地方隨便一搗就像剛施工沒多久的粉刷面一樣破碎。村民表示,這口塘修了以后因質量問題他們多次跑到鄉里反映無果,打了市長熱線反映也有一個月了,目前仍沒解決。
坑塘是農村畜禽的主要飲用水源,是農業灌溉的基本保障。該小組村民表示,該組另一口塘修了多年卻一直荒廢在那,這口塘有四十余畝,修好以后一直存不住水,這幾年多次反映給鄉里至今也沒得到解決,湯里現在雜草叢生,造成了極大的資源浪費。
農田水利基本建設是促進農村發展和農業增效的‘頭號工程’胡店鄉的“面子工程”的出現反映出的是當地官員的“急于求成”。人人都想要做出成績,但是伴隨“急功近利”的常常是自欺欺人的“政績工程”和“形象工程”。這背后更是離不開當地監管的缺失和種種的不作為、亂作為現象。
基礎不牢,地動山搖。民生工程是社會發展、和諧穩定的重要基石,其落實得好壞,不僅關系到公權力的誠信、政府的形象信譽,更直接關系到老百姓的利益、群眾的感受。
據了解,平橋區把坑塘改造作為農田水利基本建設的重要內容,通過以獎代補的政策,調動群眾進行坑塘建設的積極性。但是胡店鄉的這一項民生工程到底是什么原因成了“民怨工程”?本網將繼續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