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走于靈與肉間的歌者--王大民詩歌印象
游走于靈與肉間的歌者 --王大民詩歌印象
作者 王雙來
唐代詩人劉禹錫在《陋室銘》中寫道:“山不在高,有仙則名。水不在深,有龍則靈。”可見,山水是具有靈氣的,有山又有水是個好地方。
河南省信陽市,就是一個有山有水的地方。
該市的息縣,為春秋時期息夫人故里,有“天下第一縣”之稱。“有錢難買息縣坡,一半米飯一半饃。”一方水土養一方人,王大民就出生、成長、生活在那里。
認識王大民,是在一次采訪中,純屬于一種偶遇。他其貌不揚,語言表達能力也不是很強,盡管自稱是一名詩歌愛好者,但也沒給同行人留下什么“光輝形象”。不過,他無意間談及參加當地一名酒廣告詞征集比賽,他一句廣告語獲得了二等獎,并說出廣告語的內容時,我心里不由自主感嘆道:“還是有一定才氣的!” 隨著認識的加深,才得知他在2002年就已開始正式發表詩歌,并作品頗豐,著有《屋后的草》《花落無語》《王大民詩選》等詩集。
毋庸諱言,王大民不是專業作家,僅是一名詩歌愛好者,甚至是游走、流浪者,但對生活、詩歌的那份執著、熱愛和理解,是那么地不易和可貴,讓人欽佩。
詩歌已成為他精神生活的重要組成部分乃至支柱、不可分割,這從他《在沒有詩歌的日子里》找到了注腳。這首詩,作者用了六個章節,充分寫出了“在沒有詩歌的日子里”的不適和窘境,沒了詩歌就沒了思想與靈魂。如:“再也找不到自己”、“我不再為一個個令人感動的事而流淚、贊美”、“從此,我兩眼巴巴”、“現如今沒了計劃,沒了安排,沒了憧憬”、“沉悶的空氣將使我窒息”。 文似看山不喜平。寫這首詩,作者不是從正面直接寫,而是采用否定、假設的方式,反過來寫——“沒有詩歌”會怎樣?
通過“在沒有詩歌的日子里”的體驗,作者領悟出:“我愿簡單的生活/我將走出自己的路/我將重新拿起筆/敢愛敢恨/歌唱生活美好的一切/歌唱明天”,“猛士”形象躍然紙上,也從而對自己所排斥、格格不入的世俗社會予以了抨擊和鞭笞。同時,排比、比喻等修辭手法的運用,也使這首詩更加一波三折、入木三分。
“文章合為時而著,歌詩合為事而作。”詩人多是理想主義者,但理想與現實往往有脫節的地方。面對不正?,F象,有俠士之風的王大民嫉惡如仇。為了貧困的家庭、為了學費,一個女大學生誤入一紅燈區。聞知此事,他難抑心頭怒火,寫下《一枝冷艷的花——致尋樂者》。
詩的第一句作者采用了擬人的手法,“青春在此被切割出售/僅僅為了生活”,先聲奪人,振聾發聵。尤其是“切”、“割”兩個動詞,又像是象聲詞,似乎挾帶著刺耳的聲音,直穿耳膜,力透紙背,讓人心疼又痛心。
短短兩行字,卻有抑揚,如果“青春在此被切割出售”是揚的話,“僅僅為了生活”則是抑。為什么“青春在此被切割出售”?,“僅僅為了生活”,又像是一問一答,形象又貼切。接著,作者開始述說和描繪目不忍睹的“過程”,這里連用了3次“你”字,直接對“尋樂者”進行指責和拷問,并發出“快快收場吧”的勸告和吶喊。最后,以“一個小黑屋里/只是麻木者和冰冷”結束,意味深長,讓人深思。
作者在這首詩里,直抒胸臆,表明了自己分明的愛憎,對弱者和不幸者的同情,對“尋歡者”麻木不仁的怒喝和憎恨。此詩讓我聯想到前些年流行的一首民謠歌曲《舞女淚》。社會和生活有時是有很多無奈和缺憾,雖不是主流,但怎樣消除這些無奈和缺憾,則是一個不小的命題。這樣的事,你、我、他也許都曾遇到過,但很少有人能寫出來。王大民能通過詩的形式毫不遮掩地展現出來,足見他的膽識。
人非草木,孰能無情?但我認為,作為一名文學的追隨者和熱愛者,應更具有豐富細膩的感情,“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登山則情滿于山,觀海則意溢于海。在《那年整個夏天》《你來的這個季節》這兩首詩中,王大民的情感得到了淋漓盡致地“發揮”。
毫無疑問,《那年整個夏天》是首情詩,寫的是喜等“你”(應該是戀人抑或友人)歸來的情景。有現實,有回憶,有粗線條勾勒,也有細節描寫,充分體現了自己迎接戀人或朋友歸來的驚喜不已的心情。
這些心情是如何表現的呢?俗話說,心動不如行動。作者用了不少動詞,如“擦拭”、“拾”、“踏尋”、“打掃”、“拍打”等。僅有這些動詞還不算,作者又在“擦拭”前面加了個副詞“反復”;“拾落葉”還不夠,而是“院中每片落葉也拾起”。“反復”、“每片”詞語的加入,更能體現“我”的內心狂喜和激動。
詩中也不乏感情信物的表露,如“走過的小徑”、“封存的房間”、“梳妝臺”、“日記(本)”、“蝴蝶標本”。除訴諸于動作動詞、感情信物外,作者也有離別后感情的直接流露,如“在離別的日子里/你沒了方向/我也沒了感受/你我都不如意”。“為迎接”、“陶醉” 了“整個夏季”,虔誠之心可見。
如果說《那年整個夏天》寫的是驚喜中等待的話,那么《你來的這個季節》則已經來了;如果說前者是借物抒情的話,那么后者則是直吐胸懷。
來的已經來了,“我”是什么樣的心情呢?不能相信!《你來的這個季節》這首詩,通過內心獨白和情景的生動白描,傾訴了“戀人”對“我”感情的無限灼傷,同時也表達出對感情修復的不可信。
該詩直奔主題,“你來的這個季節/我期望已褪盡,心已奄奄一息”。隨后,作者展開筆墨,痛訴“你”的斷然離去給“我”造成的情傷。作者用了兩個反問句:“是折磨過我最兇的你嗎”、“還能點燃我們的過去嗎”,“那記憶深處你突然轉過去的背影/直至消失在地平線也沒有回頭的情景/讓我多少次在深夜捂住胸口暗暗流淚/在呼喚你的日子里/我悔恨無望無法再彌補/從此,塵世一次次將我掩埋”,可謂聲聲情,字字淚,步步深入,層層遞進,讓人情不自禁想到自己,暗自神傷或掬一把同情之淚。
在這里,我敢說,一個人如果沒有豐富細致的感情、切身體會或親身經歷,是很難寫出如此令人肝腸寸斷的語句來。
值得一提還有其白描手法的運用,“隔著格窗望你于村口以手蒙眼”、“遲遲出來不敢見你/隔著木格窗雙手捂著臉”,“我”那種不相信又難舍的神態,刻畫得特別傳神和惟妙惟肖。同時這兩句詩也注意了前后照應,后句達到畫龍點睛之效。
《我愿在那冬日里沉睡不醒》是王大民一首虛實結合的詩。作者借虛寫實,又借實寫虛,虛虛實實,其味無窮。他寫的看似夢境,又像是真實,那夢境似乎是他的理想家園,是他心靈安放的地方。
該詩以回憶性的語句引入,“曾記得那年冬日里我長長的沉睡”。接著就表達了“我”的心愿,“我愿在那長長的睡夢中不醒”。作者希望的夢境是:“那浩瀚的海以及那混混的地下清涼”。此句后又在文末再次出現,印證了那是“我”也應是作者魂牽夢繞的“故鄉”。作者似沉睡又似很清醒,品嘗、點評著春、夏、秋、冬四季的風彩和味道,如春夏季,“那野花簇擁蝗蟲碰腳的小徑/那野鴨嬉戲蜻蜓點水的池塘/還有那山坡上你采蘑菇時的清唱”。小徑、池塘、野鴨、蜻蜓、歌聲,有靜有動,好一幅美麗如畫的生活圖景。
在寫景的同時,作者筆鋒一轉,以一句那“永遠只是夢中的回想”進入情感。于是,在秋季和冬季,顯現的則是“我”的憂傷和難挨的心慌。“這一切一切/都在你離后的那年冬日里我長長的睡夢里回放”。至此,大家才明白“我”如此都是因為“你”。這首同樣是抒情詩。
令人稱道的是,這首詩長、短句結合,這樣使長句很有韻律感,一詠三嘆。擬人修辭手法的運用,為文章詩句增添了親切感,賦予更深含義,如“一個突然轉過去的背影/就收起了大地的笑容”。
法國哲學家笛卡爾認為,心靈和肉體是分開的。如果說心靈是精神層面的東西,而肉體則屬于物質層面。在靈與肉、精神與物質的世界里,眾人都在游走、思索,尋找自己的家園和安居之所,或憂,或哭,或笑,或歌?;蛟S王大民是幸運的,他選擇了歌。
愿王大民有更多更好的詩問世!
該市的息縣,為春秋時期息夫人故里,有“天下第一縣”之稱。“有錢難買息縣坡,一半米飯一半饃。”一方水土養一方人,王大民就出生、成長、生活在那里。
認識王大民,是在一次采訪中,純屬于一種偶遇。他其貌不揚,語言表達能力也不是很強,盡管自稱是一名詩歌愛好者,但也沒給同行人留下什么“光輝形象”。不過,他無意間談及參加當地一名酒廣告詞征集比賽,他一句廣告語獲得了二等獎,并說出廣告語的內容時,我心里不由自主感嘆道:“還是有一定才氣的!” 隨著認識的加深,才得知他在2002年就已開始正式發表詩歌,并作品頗豐,著有《屋后的草》《花落無語》《王大民詩選》等詩集。
毋庸諱言,王大民不是專業作家,僅是一名詩歌愛好者,甚至是游走、流浪者,但對生活、詩歌的那份執著、熱愛和理解,是那么地不易和可貴,讓人欽佩。
詩歌已成為他精神生活的重要組成部分乃至支柱、不可分割,這從他《在沒有詩歌的日子里》找到了注腳。這首詩,作者用了六個章節,充分寫出了“在沒有詩歌的日子里”的不適和窘境,沒了詩歌就沒了思想與靈魂。如:“再也找不到自己”、“我不再為一個個令人感動的事而流淚、贊美”、“從此,我兩眼巴巴”、“現如今沒了計劃,沒了安排,沒了憧憬”、“沉悶的空氣將使我窒息”。 文似看山不喜平。寫這首詩,作者不是從正面直接寫,而是采用否定、假設的方式,反過來寫——“沒有詩歌”會怎樣?
通過“在沒有詩歌的日子里”的體驗,作者領悟出:“我愿簡單的生活/我將走出自己的路/我將重新拿起筆/敢愛敢恨/歌唱生活美好的一切/歌唱明天”,“猛士”形象躍然紙上,也從而對自己所排斥、格格不入的世俗社會予以了抨擊和鞭笞。同時,排比、比喻等修辭手法的運用,也使這首詩更加一波三折、入木三分。
“文章合為時而著,歌詩合為事而作。”詩人多是理想主義者,但理想與現實往往有脫節的地方。面對不正?,F象,有俠士之風的王大民嫉惡如仇。為了貧困的家庭、為了學費,一個女大學生誤入一紅燈區。聞知此事,他難抑心頭怒火,寫下《一枝冷艷的花——致尋樂者》。
詩的第一句作者采用了擬人的手法,“青春在此被切割出售/僅僅為了生活”,先聲奪人,振聾發聵。尤其是“切”、“割”兩個動詞,又像是象聲詞,似乎挾帶著刺耳的聲音,直穿耳膜,力透紙背,讓人心疼又痛心。
短短兩行字,卻有抑揚,如果“青春在此被切割出售”是揚的話,“僅僅為了生活”則是抑。為什么“青春在此被切割出售”?,“僅僅為了生活”,又像是一問一答,形象又貼切。接著,作者開始述說和描繪目不忍睹的“過程”,這里連用了3次“你”字,直接對“尋樂者”進行指責和拷問,并發出“快快收場吧”的勸告和吶喊。最后,以“一個小黑屋里/只是麻木者和冰冷”結束,意味深長,讓人深思。
作者在這首詩里,直抒胸臆,表明了自己分明的愛憎,對弱者和不幸者的同情,對“尋歡者”麻木不仁的怒喝和憎恨。此詩讓我聯想到前些年流行的一首民謠歌曲《舞女淚》。社會和生活有時是有很多無奈和缺憾,雖不是主流,但怎樣消除這些無奈和缺憾,則是一個不小的命題。這樣的事,你、我、他也許都曾遇到過,但很少有人能寫出來。王大民能通過詩的形式毫不遮掩地展現出來,足見他的膽識。
人非草木,孰能無情?但我認為,作為一名文學的追隨者和熱愛者,應更具有豐富細膩的感情,“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登山則情滿于山,觀海則意溢于海。在《那年整個夏天》《你來的這個季節》這兩首詩中,王大民的情感得到了淋漓盡致地“發揮”。
毫無疑問,《那年整個夏天》是首情詩,寫的是喜等“你”(應該是戀人抑或友人)歸來的情景。有現實,有回憶,有粗線條勾勒,也有細節描寫,充分體現了自己迎接戀人或朋友歸來的驚喜不已的心情。
這些心情是如何表現的呢?俗話說,心動不如行動。作者用了不少動詞,如“擦拭”、“拾”、“踏尋”、“打掃”、“拍打”等。僅有這些動詞還不算,作者又在“擦拭”前面加了個副詞“反復”;“拾落葉”還不夠,而是“院中每片落葉也拾起”。“反復”、“每片”詞語的加入,更能體現“我”的內心狂喜和激動。
詩中也不乏感情信物的表露,如“走過的小徑”、“封存的房間”、“梳妝臺”、“日記(本)”、“蝴蝶標本”。除訴諸于動作動詞、感情信物外,作者也有離別后感情的直接流露,如“在離別的日子里/你沒了方向/我也沒了感受/你我都不如意”。“為迎接”、“陶醉” 了“整個夏季”,虔誠之心可見。
如果說《那年整個夏天》寫的是驚喜中等待的話,那么《你來的這個季節》則已經來了;如果說前者是借物抒情的話,那么后者則是直吐胸懷。
來的已經來了,“我”是什么樣的心情呢?不能相信!《你來的這個季節》這首詩,通過內心獨白和情景的生動白描,傾訴了“戀人”對“我”感情的無限灼傷,同時也表達出對感情修復的不可信。
該詩直奔主題,“你來的這個季節/我期望已褪盡,心已奄奄一息”。隨后,作者展開筆墨,痛訴“你”的斷然離去給“我”造成的情傷。作者用了兩個反問句:“是折磨過我最兇的你嗎”、“還能點燃我們的過去嗎”,“那記憶深處你突然轉過去的背影/直至消失在地平線也沒有回頭的情景/讓我多少次在深夜捂住胸口暗暗流淚/在呼喚你的日子里/我悔恨無望無法再彌補/從此,塵世一次次將我掩埋”,可謂聲聲情,字字淚,步步深入,層層遞進,讓人情不自禁想到自己,暗自神傷或掬一把同情之淚。
在這里,我敢說,一個人如果沒有豐富細致的感情、切身體會或親身經歷,是很難寫出如此令人肝腸寸斷的語句來。
值得一提還有其白描手法的運用,“隔著格窗望你于村口以手蒙眼”、“遲遲出來不敢見你/隔著木格窗雙手捂著臉”,“我”那種不相信又難舍的神態,刻畫得特別傳神和惟妙惟肖。同時這兩句詩也注意了前后照應,后句達到畫龍點睛之效。
《我愿在那冬日里沉睡不醒》是王大民一首虛實結合的詩。作者借虛寫實,又借實寫虛,虛虛實實,其味無窮。他寫的看似夢境,又像是真實,那夢境似乎是他的理想家園,是他心靈安放的地方。
該詩以回憶性的語句引入,“曾記得那年冬日里我長長的沉睡”。接著就表達了“我”的心愿,“我愿在那長長的睡夢中不醒”。作者希望的夢境是:“那浩瀚的海以及那混混的地下清涼”。此句后又在文末再次出現,印證了那是“我”也應是作者魂牽夢繞的“故鄉”。作者似沉睡又似很清醒,品嘗、點評著春、夏、秋、冬四季的風彩和味道,如春夏季,“那野花簇擁蝗蟲碰腳的小徑/那野鴨嬉戲蜻蜓點水的池塘/還有那山坡上你采蘑菇時的清唱”。小徑、池塘、野鴨、蜻蜓、歌聲,有靜有動,好一幅美麗如畫的生活圖景。
在寫景的同時,作者筆鋒一轉,以一句那“永遠只是夢中的回想”進入情感。于是,在秋季和冬季,顯現的則是“我”的憂傷和難挨的心慌。“這一切一切/都在你離后的那年冬日里我長長的睡夢里回放”。至此,大家才明白“我”如此都是因為“你”。這首同樣是抒情詩。
令人稱道的是,這首詩長、短句結合,這樣使長句很有韻律感,一詠三嘆。擬人修辭手法的運用,為文章詩句增添了親切感,賦予更深含義,如“一個突然轉過去的背影/就收起了大地的笑容”。
法國哲學家笛卡爾認為,心靈和肉體是分開的。如果說心靈是精神層面的東西,而肉體則屬于物質層面。在靈與肉、精神與物質的世界里,眾人都在游走、思索,尋找自己的家園和安居之所,或憂,或哭,或笑,或歌?;蛟S王大民是幸運的,他選擇了歌。
愿王大民有更多更好的詩問世!
------------------------------------------------------------------
詩歌作者王耀簡介:王耀簡歷:王耀,筆名王大民,河南省息縣人,漢語文學本科***。2002年正式發表詩歌作品,詩歌作品被選入國內多種詩歌選本,著有《屋后的草》《花落無語》《王大民詩選》等詩集。河南省作家協會會員,中國詩歌學會會員。做過多種職業,詩人、資深媒體人、自由撰稿人,編輯有【傳媒人王耀】等網絡平臺 。
本文作者王雙來簡介:王雙來,資深媒體人,略懂文墨、活動策劃,從事過教育、行政、新聞等工作,先后發表作品2000多篇(首)數十萬字,曾在文秘、宣傳、攝影等方面被評為先進個人,獲得過國家、省、市新聞獎。合作及轉載公眾號文章請加微信W5722086(中原關注)或加QQ1015430820。